What's new

China’s Submarine Fleet, Evolution & news

A plain stupid thread and even more since there is already one on PLAN submarines.
 
何琳:他让中国潜艇静悄悄
2018-03-05 00:00:00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孙玉松

两会新人新气象

“我最大心愿就是努力做好潜艇噪音控制,把我们的潜艇‘藏起来’。”3月4日下午,结束了一天的小组讨论后,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琳对记者说道。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依托军民融合战略发展,未来我国海军装备,尤其是核潜艇等战略武器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名来自军队的委员,何琳如今更加关注军民融合发展,他透露,“我们正在实施技术攻关,预计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核潜艇噪音将大幅度地降低,性能也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大洋之中,凭借良好的隐蔽性,潜艇能出其不意消灭对手,被称为神出鬼没的“水下杀手”。但是,潜艇也有致命的弱点——噪声。

“被发现就等于被消灭。”何琳说道,经过深入细致调研,他暗下决心,瞄准潜艇的这一软肋,对舰艇隔振技术展开攻关。

刚过花甲之年,何琳却与潜艇降噪打交道35年了。他充分发挥力学知识功底,经过不懈的试验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某型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在舰艇发电机上试装之后,设备振动与艇体“绝缘”了。从此,潜艇兵们再也不用为难以入睡而发愁。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难题接踵而来。潜艇的机械噪音还是可以沿着连接在机械设备上的各种管道向外传递。为了消除沿管道传递的振动噪声,潜艇上需要使用一种特殊的平衡式挠性接管。

多年来,国内只能采用一种落后笨重的管接头来替代,既没有降噪效果,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欲从发达国家进口该产品,又遭到拒绝。面对困境,何琳义无反顾:“我们自己动手研发。”

几年间,何琳带领团队陆续开发出5种类型数百种规格的高性能挠性软管,为海军战斗力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工作被评价为“给国内减振技术领域带来了一次革命”。

就在大家认为他站到了隔振技术的制高点时,何琳再一次出发,经过3年多努力,带领课题组成员又攻克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中国的潜艇从此“静悄悄”,变得更加神出鬼没。

(科技日报北京3月4日电)


(Bing Translate)
The head of vibration and noise Research Institute, PLA Naval Process University, China Process Academy and what Lin said in the interview "We are now breaking through the technology. The noise of China's nuclear submarine is drastically reduced in 2025, and its performance reaches world class."
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m/kjrb/kjrbbm/2018-03/05/content_643644.shtml
 
新浪军事
3月26日 15:02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读图#【再也不怕缠海带!中国无轴泵推技术成熟应用新型核潜艇】近日,央视在介绍未来国产非核动力航母将采用电磁弹射系统的话题时,突然话锋一转,称来自中国海军的好消息:中国海军已经接收了一艘新型核潜艇,该艇研制历时5年时间,采用了无轴泵推,且是比当今主流泵喷推进器更先进的无轴式结构。

Sina Military
March 26 at 15:02 From Weibo,

Recently, when CCTV introduced the subject of future non-nuclear-powered domestic aircraft carriers that will use electromagnetic catapult systems, it suddenly change subject and declared a good news from the Chinese Navy: The Chinese Navy has already received a new type of nuclear submar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boat lasted for five years. It adopts shaftless pumpjet and is more advance than today's mainstream pumpjet propellers.
 
The following article from 719 Institute seems to suggest that work on the next-generation PLAN submarine(s) has started. Can somebody provide a translated summary?

【贯彻落实新时代中船重工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七一九所:这一场变革不容易

“这一整节车厢快被我们的人包了”。

这是今年2月28日,中船重工七一九所一位科研人员在微信工作群里的留言。那一天,飞驰的G1290动车载着七一九所人,赶赴离家千里之外的建造厂,开始厂所融合设计的新征程。

就在半年前,由七一九所冷文军总师带队,这支60余名精兵强将组成的设计队伍,雄赳赳开赴配建现场,打了一场艰难而又漂亮的硬仗:平均每天发放90份包含大量结构、设备或管路的三维数据包。

60多人,90份三维数据包!这相当于每人平均每天要画1.5张图纸,而在过去,同样一张图纸要耗时1~2周。况且,这些经过精准计算、精细设计的数据包,其设计内涵远超过以往数张施工设计蓝图。

那一场硬仗打了80多天。60多人通过“5+2”、“白+黑”奋战,完成了63000余道审签工序,向工厂发放7000余份经过精确计算、精细设计、精准定位的三维数据包,顺利完成了某产品的设计数据发放任务。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记录,比以往型号的施工设计供图整整快了一年!

一年啊,对等不起的工程任务来说,是何其珍贵的12个月!

当七一九所科研人员点击最后一份数据包“归档”按钮时,在场的年轻人无不高声欢呼,不少人眼里饱含泪花。那一瞬间,数年奋斗历程中难忘的点点滴滴都在眼前浮现:有的科研人员奋战至午夜双目干涩仍不肯下机;有科研人员痛失至亲却回家短短三天就又归队参战;还有刘义成副总师,年过五旬还亲手翻译3000余页资料;冷文军总师无数次如琢如磨研究问题至深夜……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场叫“全三维设计”的设计模式变革;赢回的时间,离不开那场叫“全三维设计”的设计模式变革。

“全三维设计”有很多种含义。一是全过程,从方案论证阶段开始进行三维设计,不再是以往型号二维设计为主、三维设计进行空间校核的模式,可开展各阶段的总体平衡。二是全要素,不仅关注总布置设计,还要解决集成优化、声学、维修性、人因工程等诸多要素的集成设计与验证问题。三是全寿期,不仅立足于总体设计,还要解决可生产性检查、生产设计融合、工装对接、虚拟建造、数据交换等上下游问题。

多年来,七一九所采用二维图样为主、三维校核为辅、串行设计与发放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存在显性化、精细化不够、总体综合平衡深度不足、并行设计难以开展等问题,难以支撑高精尖装备的研制。七一九所人意识到,要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满足研制新时代一流装备的需要,唯有从研制方式上入手排除万难进行变革,才能不辱使命,完成党和国家的重托。

变革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七一九所推行全三维设计面临种种难题。一是没有体系,需要全面开展三维数字化定义体系和管理体系研究、设计方法和标准研究、设计环境和数据管理系统研究等。二是没有先例,行业惯例要打破,研制模型要重新建立,思想认识要逐步统一,尤其是习惯成自然的二维图样管理制度,碰到三维设计条件下如何融合工厂工艺设计、如何实现数据全息传递、如何数字化检验等,都变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问题。三是没有时间,型号研制进度紧迫,他们相当于一边“造飞机”一边还要“开飞机”赶进度,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已使七一九所科研人员高负荷运转,如今还要领先一步建立全三维数字化设计体系,不容人有半点喘息机会……

“这是一条正确的必由之路,为了推动我国舰船事业高质量发展,再难我们也要做。”七一九所邱志强副所长志坚如磐。

“我们要在短时间走完先进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翁震平所长在一次大会战动员会上深情地说。他还亲自用科学家的严谨,带着行政线、技术线对这一场革命进行了高度概括,凝练成“2+2+1”理念。

对,他们为之持之以恒奋斗的就是“2+2+1”!这凝结了七一九所几十年工程型号研制智慧,也昭示了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理念。第一个2是基础,即基于三维数字样船的定量计算仿真、基于实船背景严格的集成试验验证。第二个2是方法,即采用功能性能与隐身、六性、可生产性等多质量特性相融合的设计方法,采用全三维设计、多专业并行、厂所融合的设计方法。第三个1是目标,实现深入到系统、设备、零部件的总体设计量化精准的目标。

按照“2+2+1”理念指导,七一九所举全之力,体系化地开展了大量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贯通了全三维设计途径。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全面开展的型号精细化设计,“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经过规划设计、完整性设计、综合平衡、多特性校核、可生产性平衡、试验验证、数字样机评审等迭代设计活动,直到达到用户提出的“精品工程”要求。

结果令人欣慰!这一场全所未有的设计模式变革,推动了跨专业、跨部门跨厂所的并行协同设计,最终构建了面向建造、覆盖全船各功能系统的数字样船:各系统和部件采用三维数字化模型进行装配、检查和协调,实现了大型船舶100%的三维建模和100%精确定位的多专业并行协同产品数字化定义。七一九所在收获“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的同时,也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赞誉,称其为船舶行业的“革命性和引领性突破”。集团公司领导也充分肯定了这一场变革带来的成效——“第一次在船舶行业看到了全三维数字样机”。

如今,七一九所建设了多个虚拟现实厅,有全船级的演示大厅,也有工作组级的协调小厅。在这些虚拟现实厅里,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副生动妙曼的场景:设计人员正戴着导航头盔,在沉浸式虚拟现实场景中“漫游”;通过手中的手柄,他们可以多人同时“抵达”船内任何地方,对照模拟实物讨论设计方案,检查设计结果;他们可以与受邀来的建造厂技术人员、军方代表一道,共同评估可生产性、体验操作……

这样一幅高度融合的图像里,写满了七一九所人矢志不渝打造高质量产品的担当精神、创新勇气和实践智慧。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is indicates that only the 09V has begun construction, with others claim that both 09V and 09VI have begun construction; what do you folks think?

Source of original article: https://mp.weixin.qq.com/s/crSXJIVym4hs00adKi0Kcw
 
The following article from 719 Institute seems to suggest that work on the next-generation PLAN submarine(s) has started. Can somebody provide a translated summary?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is indicates that only the 09V has begun construction, with others claim that both 09V and 09VI have begun construction; what do you folks think?

Source of original article: https://mp.weixin.qq.com/s/crSXJIVym4hs00adKi0Kcw
Logically speaking, they should be almost concurrent. This was what happened with the 093 and 094 ...
 
039B demagnetized
img-f1bbb37a0fda43cd7e7fc37e69775bf3.jpg
 
Last edited:
Last year we had some info come out on Chinese small nuclear reactors of 5 MW, 10 MW and higher. But has there been anything out on the small nuclear submarine?
 
Back
Top Bottom